Topic : A Study of the Chinese Cemetery and Tombstones in Pengarang
Speaker : 莫家浩(Bak Jia How)
Bio : Bak Jia How
A graduate of Jina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Jia How obtained his Masters in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Beijing University. He was a history teacher in the Kulai branch of Foon Yew High School. He is currently a freelance historian.
Although there were Chinese settlers in Pengarang by the 1830s, historical texts make scant mention of them. In view of this, the old tombstones found in the cemeteries in the area are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of Pengarang.
边镇遗石:边佳兰义山与墓碑考察
莫家浩
1984年出生於新山,祖籍廣東東莞。2002年寬柔中學畢業,負笈中國大陸,先後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與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曾執教寬柔中學古來分校歷史科,現為業餘文史工作者,並擔任新山中華公會屬下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管委,新山陶德書香樓副總務等職務。
2002年寬柔中學畢業,負笈中國大陸,先後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與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曾執教寬柔中學古來分校歷史科,現為業餘文史工作者。
邊加蘭在1830年代便有華人活動的記錄,卻異常缺乏文字記載。至今仍保存較為完整的義山群,早至1870年代的上千座墓碑,記錄了先民的籍貫、名字與宗族關係,為研究者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边镇遗石:边佳兰义山与墓碑考察
說到柔佛華人拓殖史,不能不提港主制度與港腳經濟。透過柔佛統治者港契的授權,華人港主率眾在柔佛的大小河流江畔種植胡椒甘蜜,奠定了柔佛現代化的經濟基礎。
反觀邊加蘭,地處柔佛南隅,在1830年代便有華人活動的記錄,比起陳厝港的開發還要久遠。特別的是,當地長達180年的開拓史,卻異常缺乏文字記載。不僅如此,當地的人口結構、會館組織、廟宇信仰等變遷特點,隱隱約約展現出一套有異於一般人對港主制度認知的發展脈絡,耐人尋味。
所幸,在邊加蘭,至今仍保存了較為完整的義山群,早至1870年代的上千座墓碑,記錄了先民的籍貫、名字與宗族關係,為研究者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本地文史工作者莫家浩,透過其本人半年來在邊加蘭義山實地拓碑的成果,輔以當地的口述歷史、廟宇文物、學校特刊等資料,重新拼砌邊佳蘭歷史,在發展洪流湧入當地之際,為我們揭示在這片國境之南的歷史痕跡
Bak Jia How’s talk on “A Study of Chinese Cemeteries and Tombstones in Pengarang” on Sat, 6 Jul 2013.